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崇高使命。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篮彩购买app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横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面临形势
(一)主要工作与成效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将全县的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谋划,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始终坚持防抗救相结合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县应急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震减灾、森林防火、防汛抗旱等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组建了县应急管理局,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高效联动的应急管理格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同时不断优化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体系,部门协同、区域联动、军地协调、政企互助等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通过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将应急管理工作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不断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持续深化。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源头治理成效显著,根据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篮彩购买app转发赣府厅密〔2017〕5号文抓紧制定全市现有煤矿三年退出计划的紧急通知》(饶机发〔2017〕132号)文件要求,严格落实省、市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的要求,从2016年起严格落实市煤炭淘汰落实产能计划。2019年,我县根据关闭退出计划,全县11家煤矿企业全部按要求关闭到位,退出产能63万吨。2016年以来累计关闭20余家烟花爆竹零售店。科学防控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10座非煤矿山全面实现中深孔爆破、机械二次破碎技术应用,2家非煤矿山企业建成“六加一”系统。
3.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以来,推动落实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江西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充分发挥“国家防灾减灾日”宣传平台,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十三五”期间,应急救灾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减灾避灾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全县创建了2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个县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立了24个紧急避难所,初步形成具有横峰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体制,提高了全民参与减灾救灾的热情,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4.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打造2支共65人的专业救援队伍;整合基层灾害信息员、综合防治人员等力量,在乡镇(街道)组建起一支基层综合应急队伍;推动4G单兵移动应急平台运用,着力加强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
5.安全宣传教育持续强化。每年在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交通安全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强化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应急避险及自救互救的能力。
(二)历史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新机遇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县委、县政府坚持对标对表,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为解决深层次、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
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同化、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加快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安全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系统提升、全面提升。
四是科学技术进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投入使用,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将大幅度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应急管理信息化战略将加快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政务服务和舆情引导应对等应急管理能力,有利于降低各类安全风险,提高城乡安全水平。
五是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为进一步优化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2.面临的挑战
应急管理部门是一个新组建的部门,职能多、任务重、人员新、压力大,各项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工作职能尚未完全厘清,左右上下衔接存在困难。整体来看,横峰县应急管理工作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各类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增多,且分布较广,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压力依然较大。我县多为低山丘陵,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历来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洪涝、风雹、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时有发生,并且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全县各类灾害严重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未来在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县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将更加突出,使得全县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抵御、救援工作难度普遍增大,特别是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依然薄弱,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健全,未能真正全面做到将灾害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二是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安全生产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企业自主隐患排查和防灾避险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基础力量仍有缺陷、专业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不够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从目前全县安全风险分布来看,高风险生产经营单位主要集中于矿山、建筑施工领域;人员密集场所和道路交通领域安全风险剧增,容易发生火灾交通事故等生产安全事故;另外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设施大量建设,各类事故隐患不容忽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给全县安全风险防控带来新问题、新压力。
三是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刚刚成型,应急指挥体系还不够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水平普遍较低,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清晰。应急预案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不强,应急队伍共训、共练、共建、共战机制不完善,基础设施及装备物资条件比较薄弱,“全灾种”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应急能力不足,公众安全宣传教育覆盖面和针对性仍然不够,全社会整体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增强,全社会参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程度不深,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高、专业性不足,指导、服务能力不强。灾害保险等市场机制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篮彩购买app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为重、管理为要,重点解决制约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共性问题,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做好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安全风险和损失,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横峰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降低各类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应急管理事业的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要逐步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又要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实现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局,推动应急管理事业稳步前进。
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坚持防抗救相结合,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风险研判会商,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事故防控挂牌整治机制,持续推动源头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坚持依法管理、精准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创新科技手段和方法,提高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各类事故灾害的主导作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较为完善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形成综合管理、协同应对的应急管理格局,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防控机制。全面提升全县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明显增强。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进一步好转,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较大事故有效遏制,全社会防范应对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到2035年,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实现稳定可控。
2.分类目标
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全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
防灾减灾方面:到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准确性、时效性和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显著,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和自然灾害救助政策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民识灾防灾避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防治和救助体系。
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壮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进一步健全,实现物资装备的快速调用,完善与横峰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应急救援体系。
表1 横峰县“十四五”时期预期指标
序号 |
分类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1 |
安全生产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推动指标下降15% |
2 |
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0 |
|
3 |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 |
0 |
|
4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推动指标下降30% |
|
5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推动指标下降20% |
|
6 |
防灾减灾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 |
<1% |
7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
|
8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 |
|
9 |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 救助的时间 |
<10小时 |
|
10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0.9‰ |
|
11 |
应急救援 |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 |
100% |
12 |
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达标率 |
100% |
|
13 |
政府部门应急预案制修订率 |
100% |
|
14 |
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率 |
100% |
|
15 |
公众安全教育和应急知识受众率 |
100% |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权威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一是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限期反馈应急管理问题的常态化机制。
二是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各级应急指挥部的作用,细化明确总指挥部和专项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推动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快速响应、联合应对的工作流程,实现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体系实体化运行。
三是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充分发挥安委会、减灾委等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科学界定应急管理工作中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将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结合起来,提升全县应对各类应急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
2.优化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一是完善应急处置分级响应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队伍职责分工、启动条件、响应流程等内容。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成效。规范应对灾害事故处置流程,实现对灾害事故的及时处置、协调联动、步调一致。
二是加强军地抢险救援协调联动机制。优化对接渠道和方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需求对接、行动协同,推动军地联合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军地抢险救援协调联动效能。
三是建立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建立区域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协同应对机制,健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相邻县(区)城市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推进建设区域应急联动信息平台,建立灾害预警信息、救灾物资信息、救援装备信息数据库,联合编制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机制,推动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切实提高区域协调联动救援能力。
3.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一是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完善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明确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管理事权划分。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落实。
二是加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监管企业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从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个方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诚信、安全承诺、举报奖励和舆论监督等措施,不断提升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是健全考核督查机制。推动应急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建立,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年度中期、后期过程与结果考核机制,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完善事故灾害处置督查办法,充分运用督查、考核通报、警示约谈、提示警示、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健全对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强化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总结,严格落实对违法、违纪、违规人员和单位的追究处理办法。
(二)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的标准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清单制度。整合法律法规赋予应急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职权,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并依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清理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切实防止不合法、不合理执法现象。
二是完善规范执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及时主动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推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跨部门联合执法,规范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工作。
三是严格落实执法裁量标准。依据行政处罚等级,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合理确定裁量幅度,防止执法随意、标准不一现象,确保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准确、合法。
(三)聚焦风险领域,打造全覆盖的事故灾害防控体系
1.强化风险辨识与评估
一是建立健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建立突发事件风险调查和评估制度,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致灾因子、危险源、风险点进行调查、辨识、评估、分级并建立台账,定期进行检查、监控。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是加强风险管控力度。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九小”场所、地下管网等行业领域的管控力度。实施重大风险管控挂牌警示,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整改进度和管控措施的完成情况。
2.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逐步推动工贸行业企业监测预警系统应用,持续提升全县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能力。
二是加快推进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综合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依据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标准建设完善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网络,加强暴雨、洪水、雷电、台风、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实时监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公安、生态环境、统计等部门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三是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推动完善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县-乡镇(街道)-村三级贯通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整合各有关部门资源,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的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广播系统,与公安、文旅、应急、气象等部门资源互通,统一管理。实现部门联动高效、信息研判精准、平台资源共享、发布及时规范、动态监测跟踪的灾害事故预警机制。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切实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
3.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
一是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治理。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眼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大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力度。
二是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据落后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淘汰、限制名录,推动全县各行业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更新。紧跟科技发展,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依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开展智能化工程、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项目,持续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管控”科技强安行动。通过资金奖补、兼并重组等途径,引导安全保障能力低、长期亏损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
三是全面加强安全准入。加强对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重视化工、桥梁、隧道、电力、油气、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设施的风险评估。严格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准入标准,严格落实安全设防标准,强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提升行业安全水平。
四是加大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执法力度。理顺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和执法权配置,健全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针对重大事故隐患坚持挂牌分级督办制度,精准分析事故和科学研判风险,将挂牌整治成效纳入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年度工作考核,推动重大风险有效管控和全面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标本兼治消除事故隐患。
4.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一是加强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全面评估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评估,全面调查气象、水旱、地质、地震灾害等主要灾种致灾因素,制定风险区划、防治区划,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二是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进一步改善。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摸清全县森林可燃物载量,降低森林火险水平,提高森林防灭火能力。强化活动断层探察和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继续实施高风险区域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快防汛抗旱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推进重大水源和引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建设,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抗旱供水水源保障能力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加强城乡韧性水平建设。统筹城市防洪排涝,全面提高城区内涝防治水平,有效缓解积水内涝现象。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加强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改造、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安全加固工作,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逐步提升避灾防灾能力。
(四)强化救援能力建设,打造专业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按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立足抗大灾、抢大险,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建设,打造“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着眼实战,加强消防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对队伍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增加地震、山岳、水域、森林救援等业务骨干力量,狠抓专业化、模拟化、实战化、基地化训练,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救援能力。积极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队伍建设,每年定期开展专职消防员招录,及时补充人员配置,并优化消防员工资待遇、落实优抚优待政策,加强城乡消防站建设,配备相应的先进专业装备器材,逐步实现消防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
二是加强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托企业现有专业救援队伍,在重点行业领域,由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部署和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牵头组建一批专业救援队伍。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三年行动,扩大森林消防队伍规模。根据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及救援任务,配备相应的专业救援物资装备,形成专业救援队伍清单。提升全县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森林防灭火、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专业抢险救灾能力。
三是引导扶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贴近基层、分布广泛、反应迅速、服务多样的优势和专长,探索在城市搜救、地震地质灾害救援、应急医疗救援、水上搜救和潜水救援五个专业能力方向培育扶持一批与区域应急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应急力量。制定社会应急力量税收优惠及调动补助补偿政策,推动将社会应急力量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依照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抢险救援评估和监督体系,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应急调用、培训选拔、激励评价等机制,支持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预案修订备案工作。优化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在全面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县级总体、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修订备案工作,建立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是规范应急预案编制。严格依照应急预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预案编制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增强预案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提高预案质量。
三是提升应急预案的实效。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应急预案文本数字化管理、预案信息可视化,逐步实现全县应急预案覆盖全面化、制定科学化、管理卡片化、启动程序化、演练实战化。
3.加强应急演练机制建设
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常态化机制,建立分类别、分层级的应急演练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桌面推演、功能演练及综合实战演练等方式,组织开展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应急演练,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演练,生产安全事故类专项预案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如预案发生重大调整,需及时按照新的预案开展演练。应急管理部门负责预案演练的指导。
完善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机制,完善应急演练第三方评估机制,演练活动结束后,及时邀请第三方对应急演练效果进行独立评估,提出对应急预案修订意见,发挥“以演促案”的反馈作用,提升应急预案实用性、针对性。
(五)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推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
1.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一是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标准规范的建设模式,构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不断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标准和水平。
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全县区域特点、产业布局、自然地理条件、人口数量、交通运输等情况,编制应急物资装备清单,规范全县各级各类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标准。制定实施应急物资装备储备计划,开展重要应急物资产能摸底和提前储备,综合考虑区域风险特征、应急物资属性、市场经济性等因素,探索利用合同预签、商业保险、灾害保险、税收减免、基金设立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动建立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协议储备、社会化储备和军民融合储备等多种存储方式相结合的储备体系。
三是加强应急物资装备信息化管理。建立多部门参与应急装备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和跨区域应急装备物资联储共享制度,建立全县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信息库,实现物资装备的常态化统筹管理、动态监管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集中调度、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
四是建立多层次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提升快速输送保障能力,完善铁路、公路等应急运力储备,提高紧急运输能力。加强物流枢纽应急和配送功能建设及装备应用,科学设定灾害多发地区物流设施设防标准,提高物流设施抗灾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建立应急抢险救援、应急物资运输车辆绿色通行制度,提升救援响应效能。
2.强化灾害事故救助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灾害事故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灾害事故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完善受灾群体人员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建立健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会捐助体系,鼓励引导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助体系。
三是提升救助效率。优化完善灾情统计范围、指标和报送方式、程序,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高质量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提升设施抗损毁和快速恢复基本功能的能力。
3.完善市场化参与机制
一是强化信用管理。建立应急物资、设施设备采购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强化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二是优化服务市场。加强引导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检测检验、教育培训等活动,推进检测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支持第三方检测认证服务发展,提高风险监测和检验能力。
三是加强灾害事故保险业务发展。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探索政府购买巨灾保险运作机制,发挥多渠道风险分散功能。严格落实高危企业全覆盖购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强化对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情况的线上监测和线下抽查。推进保险机构与风险监测管理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合作,探索构建“保险+服务”模式,提升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水平。
4.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
一是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引领创新的先导作用,强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应急管理新载体,加快以应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编制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通信网络,大力推进县、乡镇(街道)两级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用平台建设。
二是推动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与涉灾和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整合全县各类风险隐患信息、自然灾害数据以及应急资源设施等,建设全县应急管理大数据中心,推动“智慧应急”发展。
三是加强信息化运用。通过对全县自然灾害、行业领域生产安全、城市安全、区域风险隐患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多维度全面分析本地区风险信息数据,实现对全县应急队伍智能调度、应急资源高效调拨、应急指挥科学决策,促进突发灾害事故精准应对。结合“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等,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应用。
5.推进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产业发展机制。遵循应急产业公共属性,加大政府引导,优化应急产业产能布局,健全应急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应急产业和应急服务体系。强化需求引导和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全县应急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应急产业聚集发展,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二是打造应急产业创新平台。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应急产业中高端发展,突出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推进应急产品轻量化、智能化、高机动性、可组合化发展,加快应急装备应用。
(六)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构建标准规范的末梢管理体系
1.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一是规范机构建设。组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所,作为乡镇(街道)工作部门。按照“十个一”的标准,抓好基础性工作,即一套应急管理制度、一本安全生产监管台账、一张辖区风险隐患分布平面图、一组应急管理基本情况数据库、一支网格化应急管理队伍、一册重点危险源情况表、一份乡镇(街道)总体应急预案、一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图、一部向社会公开的监督举报和应急救援电话,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志标识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应急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人员力量、服务重心和资源配置向基层下沉,打造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型基层应急管理队伍。
2.提升基层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响应能力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推动网格化监管工作规范化、长效化,逐步实现基层安全风险防控网格化全覆盖。
二是强化知识培训。加强对基层社区民众、单位工作人员在应急救护、现场疏导、自救互救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提升基层先期处置能力。
三是发挥基层作用。强化日常管理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安全生产巡逻、事故灾害报警、灾害信息统计、应急知识宣传和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3.推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整体提升
一是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着力提升基层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紧急转移避险、先期应急处置等能力。对照相关标准,每年至少创建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1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不断提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覆盖面。
二是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持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认真组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学校作用,在全社会营造防震减灾科普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全民教育,打造繁荣兴盛的安全文化体系
1.构建精准化的分类培训体系
一是加强干部业务培训。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纳入领导干部任职、党校培训及机关业务能力培训课程,提升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依托学校等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举办多层次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全县应急管理干部的决策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强化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大力实施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全员轮训计划,全面提升全县应急管理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和业务水平,确保应急管理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将针对我县事故高发行业领域,建立安全警示、约谈、考核等机制,并精准开展分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防灾能力。
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加大应急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发挥专业性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及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支撑作用。
2.加强全民安全教育
一是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持续推进各类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将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干部培训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制定实施全民公益安全教育计划,开展全县普惠性安全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宣教工作机制。将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内容,制定实施全民公益安全教育计划,在各类单位大力推行每年“安全第一课”,依托各类安全监管平台、公众号开展普惠性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方科学理性认识灾害事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3.加强安全文化宣传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完善安全教育基础设施。将安全教育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优化安全教育场馆、防灾减灾主题公园、体验基地、安全文化长廊等宣传基础设施,持续运行防灾减灾主题公园、安全文化长廊等宣传场所,构建布局均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安全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全县安全教育水平,打造横峰特色的城市安全文化。
二是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筹建具有横峰特色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设包含地震、火灾、交通事故、居家安全等不同场景的体验式场馆,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VR等先进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平台和互动式虚拟体验馆,普及应急避险、逃生自救、防震减灾、公共安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的应急知识科普,提高社会公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应急管理部门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江西省制定的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专业装备和车辆配套等标准,配齐配强县、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专业人员、执法用车和执法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持续改善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工作条件。依据基层应急监管机构设置标准,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以应急预案、物资装备及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
(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依据《江西省地方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县级建立一支人员规模不少于30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各乡镇(街道)建立人员规模不少于20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
2.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项目
进一步完善集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主要承担区域内应对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统筹协调、应急救援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及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等职能,并根据需要设置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及生活区、应急指挥办公及物资装备储备区、面向社会公众及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区、事故灾害仿真实训训练区、面向公众的仿真体验区等。
(三)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1.感知网络建设项目
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隐患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网络爬虫、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等感知途径,建设全域覆盖的感知网络,实现对灾害事故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来源。
重点推进森林、危化、非煤矿山、工贸行业、消防等行业(领域)感知网络建设,接入水旱、气象、地质灾害和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铁路、特种设备、重大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感知网络。将各类感知数据汇集到县级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感知对象全覆盖、感知终端全接入、感知手段全融合、感知服务全统一,满足风险隐患和灾害事故数据的全面感知要求。
2.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网络建设项目
按照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建共用的原则,配合江西省应急指挥通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的无线通信网络。按照标准规范配备现场应急通信车、无人机和单兵侦查装备等专业无线通信终端,设施设备,构建集视频指挥、监控调度、视频会商、现场图传、态势展现等功能的移动通信指挥平台,实现现场应急通信系统快速部署。
3.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项目
加强对全县有关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大型应急救援装备和设备、危险源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建立集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信息发布、灾情评估、决策支持、资源调动、舆情引导、培训演练等为一体的系统化、扁平化、立体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指挥平台。
(四)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篮彩购买app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要求和省、市、县级人民政府出台的自然灾害普查实施方案,充分整合已有资源,配备人员队伍。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评估工作,按时完成全县自然灾害普查工作。积极落实普查经费,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县自然灾害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配合上级编制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汇总普查结果并逐级上报。
(五)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地震局部署,做好测震观测和地球物理观测站网的优化布局调整与建设;做好专业监测台站的完善工作,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
(六)森林火灾应急能力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江西省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加大林火预警监测密度,全面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森林防灭火指挥管理能力。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装备物资建设。为现有县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乡镇半专业队伍配备风力灭火机、森林消防水泵、灭火水枪等常规装备,配置森林消防车、水罐车、运兵车、通讯指挥车和保障车等大型扑火装备。配置巡护摩托车、巡逻车、望远镜、移动巡护仪。
加强队伍营房和实训基地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全县专业森林火灾应急能力,科学规划森林火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加强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森林防灭火物资,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储备规划、生产、采购、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优化应急物资品种、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健全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八)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工程
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调查,形成全县应急避难场所数据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按照国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制订修订城乡应急避难场所设备配备标准,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配备,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并为全县范围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实现紧急状态下人员的快速就近疏散。
(九)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建立一个集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培训,以及面对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等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和体验为一体的县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宣教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十四五”应急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应急管理事业,切实把应急管理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强力推进《规划》落实。
(二)加强资金保障
将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统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切实将专项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切实保障应急体系建设工作。
(三)加强人才保障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发展战略,统揽全局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等人才建设。通过招聘培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程技术、抢险救灾等方面专业人才,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能应对不同灾种,满足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科技支撑
开展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有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各领域工作的基础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运用。健全资源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多方位开展科学技术交流,对关键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研究,提高应急管理事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五)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标准,将执行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场、办)和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完善考核、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实施的氛围。
横府发〔2021〕9号篮彩购买app印发横峰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