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彩购买app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篮彩购买app>决策公开>政策文件
索引号: E23820/2022-00043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发布机构: 横峰县横峰经济开发区 生成日期: 2022-02-11 14:37
名  称: 篮彩购买app转发《江西省 “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文件有效期: 有效

篮彩购买app转发《江西省 “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篮彩购买app转发《江西省 “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字体【??????】

篮彩购买app转发《江西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新材料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对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我省做示范、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引领我省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大省、强省,构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的部署和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新材料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体系比较完整。我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稀土、陶瓷和萤石等矿产基地,资源配套程度相对较高。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了涵盖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较为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创新能力提升,增链延链补链,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17.5%。其中,稀土、铜、钨、钴、锂、弹簧扁钢等金属产业确立了国内第一方阵的领先地位;光伏、有机硅、玻纤等新兴产业具有国际领先的规模优势。

(三)产业集聚基本形成。全省新材料领域7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8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世界锂都”“世界铜都”世界硅都“中国稀金谷”“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南昌光谷”等产业聚集区建设不断完善。在高端铜合金、稀土磁性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江铜集团、江钨集团、南方稀土、蓝星星火、赣锋锂业、新钢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四)产业创新取得突破。全省共建成新材料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工程、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以及3个国家级检测机构。尤其是成功引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填补了我省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总体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基础材料为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配套仍需完善,技术水平亟待升级,高端供给能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实力偏弱,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研发投入总体偏低,研发、工程化、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等环节仍不够畅通,创新体系尚不能有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全球看,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各主要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新材料战略规划,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技术、新产业、新需求不断促进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持续形成新的供给,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全球新材料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已达到2.74万亿美元。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逆流和新冠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发达国家凭借在新材料产业中的领先地位,不断强化对高端材料的技术壁垒和产业垄断。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日趋完善,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相关部委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得到大力推广,促进了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但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任务更加紧迫。同时,各省都在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投资规模,项目、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竞争更加激烈,新材料产业百舸争流、竞相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从省内看,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新形势,规模数量型扩张动力趋于减弱。加速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省从材料大省向材料强省转变的必由之路。我省正积极推进2+6+N”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做大做优一批传统领域先进基础材料,重点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新材料,谋划布局一批前沿领域新材料,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省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应用牵引之路。围绕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供需对接,推动新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5G等领域的应用。

坚持协同创新引领之路。促进政产学研融用相结合,推动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互动对接、配套协作。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加快两化融合进程,培育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坚持绿色智能发展之路。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环保型,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全产业链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的融合发展。

坚持集聚集群集约之路。充分发挥省内各地资源禀赋特点,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配套,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坚持开放合作共享之路。加强省内外、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要素,形成创新资源合作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培育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5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培育10家国内领先的新材料领域“小巨人”企业,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融用”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等瓶颈,部分高端新材料实现量产,替代进口能力进一步提高。“世界铜都”“世界钨都”“世界硅都”“中国稀金谷”“中国陶瓷之都”等新材料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凸显,打造京九(江西)、沪昆(江西)万亿级新材料产业带,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第三章 发展重点与产业格局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做大做优一批包括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在内的传统领域先进基础材料,重点突破一批包括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在内的关键战略材料,谋划布局一批前沿领域新材料,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优化产品品种结构,扩大高端应用,构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优势新引擎。

第一节 先进基础材料

夯实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动传统材料转型升级,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1.铜及铜合金。以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和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做大铜产业经济总量,提升铜产业质量,推动绿色、高端、高效、智能发展,推进铜企业智能化改造,实施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精深加工和现代服务战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构建江西省铜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铜都”。重点发展高纯无氧铜,高强高导铜合金带、棒、丝材,高强高弹铜合金,新型铜合金管,高纯无氧铜管、棒材,VC均热板用铜带、耐蚀黄铜合金冷凝管,复杂异型铜材,铜基复合材料,弥散铜,覆锡铜母线排,引线框架铜带环保易切削铜合金,高性能无弹性铜合金,精密电阻合金,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低松比雾化纯铜粉,高松和高洁净度合金粉,电子级氧化铜粉,溅射材,特种漆包线,压铸铜合金,超细、超宽、超厚、超薄等特殊规格铜材,耐磨铜合金,电极丝等高端铜材。以及线束、电线、电缆、软连接、卫浴产品、充电桩接插件、电气连接端子、铜端环、铜转子、热管、VC热板、发器、引线框架、印制电路、铜轴承、铜弹簧、电气柜、变压器、电机、电极等精深加工产品。

2.铝及铝合金。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度,形成铝加工企业“群落”式发展格局。依托省内特色铝加工聚集区,联合高校、研究院所、上下游企业加强高品质铝合金技术攻关,发展新能源电池用高端铝箔、汽车车身用高强轻质铝合金、航空航天用铝、新型建筑用铝、再生铝等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电池用超薄铝箔的制备加工技术,实现双零铝箔、新能源动力电池外壳用铝合金带材、复杂形状电池用铝配件的产业化;大型复杂断面汽车轻量化铝合金挤压型材、高性能车用铝合金薄板;铝合金板材、大规格铝合金预拉伸板、含钪铝合金加工材、航空支撑骨架用型材、耐损伤铝合金预拉伸板、铝锂合金焊丝;高性能建筑保温型材、全铝家居绿色环保建材等新型铝合金;再生铝生产铸造轮毂、建筑和民用型材,废铝易拉罐的保级利用。

3.钨等稀有金属材料。加快钨矿采选技术改造,推进数字矿山、绿色矿山、冶炼智能工厂建设。加大高端钨深加工产品研发力度,扩大钨终端应用。鼓励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涂层刀片和整体硬质合金刀具。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钨产业链和区域的协同发展。支持优势大型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遵循市场原则,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收购重组。引导企业专业化协作发展,突破复碳化钨基涂层材料,复杂岩层、深部钻探用新型结构硬质合金瓶颈,发展精细化、模块化、组件化钨产品。重点发展超细(纳米)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超粗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粗晶硬质合金;高性能特殊结构钨铜复合材料以及钨钽、钨铌、钨钼等钨基合金代铬电镀钨合金具有梯度结构、非均匀复合结构、网状结构等特殊结构性能的高性能硬质合金,以及高性能硬质耐磨材料、聚晶复合材料、高强度耐腐蚀硬质合金等精深加工产品;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高性能新型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喷焊粉;海绵级、核级、纳米级锆、铪、钛等稀有金属材料

(二)先进钢铁材料

有钢铁产业为基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加快产业升级,做广做优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前瞻布局前沿新型钢铁产品,做精做深高品质特殊钢。重点发展高质量弹簧钢、高性能线材钢、高性能工具模具钢、高强度板材、高性能电工钢、高强耐蚀钢、高性能耐磨钢、高温/低温容器用钢板等新能源汽车用钢和高端装备用钢,以及稀土特种钢、新型粉末冶金产品、铁基复合材料、3D打印金属基材料等前沿新型钢铁产品。

(三)化工新材料

引进、培育高端化工新材料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带动作用大、竞争优势明显、环境友好项目,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采用一体化、集群化、基地化、生态化发展模式,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循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1.高性能塑料及树脂。瞄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5G、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发展高性能树脂、高性能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电子化学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高性能烯烃、芳烃,高性能合成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打造PX—PTA—PET—下游产品的炼化一体化产业链,形成“小油头、大化工”的发展格局。

2.有机硅新材料。加强有机硅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将有机硅环体能耗标准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苯基硅橡胶、高强度硅橡胶等特种橡胶,增加品种牌号。发展加成型硫化硅橡胶,制备纯净、无味、二段硫化的混炼胶,开发无卤阻燃硅橡胶、中高苯基含量苯基硅橡胶、低压变高抗撕硅橡胶、免二段硫化硅橡胶等品种,形成针对不同领域的配套化、系列化产品。发展具有快速固化、高粘接性能、绿色环保的脱醇型室温硫化有机硅密封胶和灌封胶,重点发展增粘、催化、硫化抑制等技术和高性能助剂,开发高透明、高导热、阻燃等功能性产品。研究绿色制备技术,重点开发无溶剂型硅树脂,高透明、耐高温、防水、防紫外的LED和太阳能电池封装用硅树脂,有机硅改性树脂,耐高温、高绝缘性的有机硅模塑料,耐热、耐候、防污等有机硅涂料新品种。开发连续法合成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绿色生产技术,加大硅烷酯化过程中氯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完善直接法合成烷氧基硅烷工艺,重点发展环保型、复合型、功能型和新官能基硅烷偶联剂和交联剂。

3.氟盐化工新材料。充分发挥萤石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氟盐化工产业链,提高电子级氢氟酸的生产技术,大幅增加高端氟化工新材料产品比重,实现基础原料规模化、中间体产品精细化、新产品环境友好化、含氟材料高端化。

含氟精细化学品方面,重点发展六氟磷酸锂、氟化石墨、氟化钨和氟化稀土、含氟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含氟表面活性剂、氟碳涂料、含氟膜材料、氟化沥青、电子级氢氟酸、高纯氢氟酸等含氟电子化学品。

含氟聚合物方面,重点发展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等高品质氟树脂,以及氟醚橡胶、氟硅橡胶、四丙氟橡胶、环保耐低温氟橡胶等高性能氟橡胶。

含氟烷烃方面,重点发展HFC-125、HFC-134a、R-410a等新型含氟制冷剂。

4.氯碱化工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结合发展对二氯苯、氯甲苯、甲苯氯化苯、苯甲酰氯等化工新材料核心中间体,医药、农药中间体,向下游延伸发展聚苯硫醚、己内酰胺等工程塑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

(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材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重点针对国防军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加快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建材工业生产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无机非金属产业基地。

1.玻璃基材料。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ED平板显示器玻璃基板、高强高铝硅触摸屏盖板玻璃、高纯石英玻璃及制品、激光玻璃、防辐射玻璃、高性能多功能镀膜玻璃、微晶玻璃等产品。

2.工业陶瓷。重点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锆为主的高温结构陶瓷,新型无铅压电陶瓷、透明陶瓷、透波陶瓷、过滤陶瓷等结构功能一体化特种陶瓷,以及耐磨陶瓷、陶瓷绝缘子、陶瓷刹车片、陶瓷轴承、陶瓷换热器、蓄热陶瓷板、半导体用陶瓷及生物陶瓷等产品。

3.人工晶体。重点发展高品质人造金刚石和金刚石膜,4-6英寸LED用蓝宝石晶体衬底,新型中红外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高端医疗装备和安全检测设备用闪烁晶体,第三代半导体晶体材料等产品。

4.矿物功能材料。重点开发基于石墨、石英、硅藻土、硅灰石、膨润土、高岭土、海泡石、滑石、云母等非金属矿物用于节能防火、填充涂敷、环保治理、储能保温等方面的矿物功能材料。

第二节 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5G等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突破材料、器件及生产设备等方面技术瓶颈,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一)稀土新材料。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内外及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畅通市场与研发的两端对接,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实施招大引强工程,突出“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紧世界级稀有金属产业集群目标,全力打造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扩大以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战略投资者开展深入合作,力争在稀土资源绿色开采、催化材料高纯靶材、机器人用伺服电机及磁减震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无铵提取工艺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高矫顽力低重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器件、稀土激光晶体材料、稀土合金材料及零部件、稀土永磁电机高端稀土陶瓷等产品。

(二)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满足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需要。以南北两个产业集群(基地)和重点玻纤企业为依托,建立江西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研发、检测平台。重点发展高强、高韧性、易成形玻璃纤维、无碱玻璃纤维、高模量高强度玻璃纤维、高性能复合纤维、高纯植物纤维素纤维(口罩用抗菌纤维、医用纤维等)、粘胶短纤维、粘胶人造丝、高性能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碳化硅纤维等无机纤维,大尺寸异形截面复合材料制品,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三)先进半导体材料。发展壮大光伏、LED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全产业链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瞄准5G通讯、新型光电显示、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培育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光掩、先进封装材料及其他配套材料。打造特色鲜明的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低能耗高纯晶硅,低能耗、无污染的硅纯化新工艺、新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效率20%以上薄膜电池宽谱吸收高效光电转化太阳能电池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透明导电电极、大尺寸硅衬底外延晶体,加快硅衬底外延材料和芯片产业化进程。开发无荧光粉纯LED照明技术、Micro-LED显示材料与器件、LED可见光通信器件、高品质、全光谱LED照明用荧光粉,发展LED配套产品MO源、胶水、专用二次光学器件等基础材料。开发新兴量子点LED显示。开展氮化镍、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以及高温超导体、压电材料等高端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的研发布局。

(四)新型能源材料。做强锂电池上游产业,废旧电池及工业废渣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打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辅助材料—电动汽车完备产业链。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发展,促进关键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形成。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民用化。重点发展稀土储氢合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锂离子电解液、硅半导体材料、生物质颗粒燃料等。

第三节 前沿新材料

围绕石墨烯先进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微纳金属材料等前沿新材料进行布局。鼓励开展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与技术积累,提高材料及相关产品深加工工艺,拓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5G领域的应用。

(一)石墨烯。重点发展系列化、标准化、低成本化石墨烯粉体材料及其改性材料,低成本石墨烯薄膜及基于石墨烯薄膜的制品。实现高质量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制备。突破高实现质量石墨烯微片低成本绿色规模化量产,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制备的连续技术等研发PET基底单层石墨烯、硅片基底单层石墨烯、化学气相沉淀石墨烯膜、石墨烯粉体、石墨烯微片衍生物、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大尺寸单晶石墨烯薄膜、氟化及官能团化石墨烯等产品。

(二)纳米管宏观膜与连续纤维。重点突破碳纳米管宏观连续体的生产,实现其批量、自动生产技术,突破以其为基元,组装大面积、超轻、柔性碳纳米管宏观膜和高强度、吸附性好的碳纳米连续纤维。利用其优异的导电、导热及超轻性的特点,开发以其为基础的先进碳纳米复合功能膜、高档服饰面料、纺织品,复合型建材、电线电缆、防辐射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抗电磁干扰器件、太赫兹探测器、安检仪器、质量检测仪器等产品。

(三)增材制造材料。加快3D打印技术与大数据、机器人、云计算深度融合,加快实现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纯净度高、氧含量低、球形度好、粉末粒径细小、粒径分布窄、具备良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及利于循环利用的3D打印金属基材料。

(四)微纳金属材料。发展超纯微纳级铁基金属粉体材料产业,加大对微纳级羰基铁材料、纳米级铁基材料投入,开拓国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开发适用于高端软磁电子元器件的磁粉芯金属材料;开发具有优异吸波性能的微纳铁基金属粉体材料,满足5G通讯产业对于高性能吸波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四节 产业格局

根据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结合各地科技人才条件、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按照“需求引领、特色发展、集约集聚”的原则,打造“一轴、双核、两翼、多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一轴

以京九高铁沿线经过的南昌市、九江市、吉安市、赣州市四个城市相连形成的经济走廊为轴,引导和支持高铁沿线各市、县(区)和产业园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形成沿线产业协同配套,统筹推进京九沿线新材料产业特色化发展。

(二)双核

分别以南昌、赣州两市为核心,形成一南一北两大核心区。充分利用南昌市省会优势,加大研发创新,以高端、终端产业为主,以铜、钨、稀土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打造创新引领区;赣州市充分发挥现有稀土、钨等产业优势,加大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产业化示范区。充分发挥集聚优势和辐射功能,坚持高起点、多模块、集群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两翼

以沪昆线、京九线为轴线,形成以上饶、鹰潭为中心的赣东北新材料产业发展带;以及以萍乡、宜春、新余为中心的赣西新材料产业发展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四)多点

各城市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利用当前优势项目,逐步形成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在不同的产业细分模块中形成突破。积极培育鹰潭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特色集群。

1全省新材料产业格局

1.铜及铜合金产业集群。以鹰潭为中心,以南昌、抚州、宜春和上饶为重点发展铜及铜合金产业。鹰潭重点培育铜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进一步加快“世界铜都”建设步伐。南昌以高新产品研发为主导,大力建设铜精深加工及新材料基地。上饶、赣州、抚州以铜材深加工为主导,大力发展特色铜加工产业基地和配套基地。

2.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中国稀金谷”一核两区(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为重点平台。以赣州为核心的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业区域。

3.硬质合金产业集群。以赣州、九江为重点,形成高端硬质合金材料及成套工具制造产业集群。

4.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集群。以新余、九江、南昌、萍乡等地为重点,以新钢、方大特钢为龙头,重点发展建筑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输变电电机用钢、汽车用钢和家电用钢等行业用钢产品,延伸发展相关领域产业链。

5.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萍乡工业陶瓷产业基地,打造壮大“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发展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结构/功能一体化先进陶瓷,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高技术陶瓷产区。培育上饶黑滑石等矿物功能材料。

6.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九江、赣州等为重点,形成九江石油化工产业、永修有机硅产业、乐平精细化工产业、新干盐卤药化产业等产业板

7.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集群。以赣州、宜春等为重点,重点发展锂离子等动力电池,推进上饶、抚州、新余、赣江新区等地协同发展。

8.先进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形成上饶、九江和新余三个光伏产业基地;以南昌为核心,吉安、宜春、萍乡、新余等为重点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其他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和应用产品

9.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九江和赣州为重点,建设九江庐山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和赣州上犹玻璃纤维及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基地),同时建设宜春奉新、上饶余干玻璃纤维产业。逐步形成南北顶端“两个面”和东西侧翼“两个点”的“2+2”布局。

10.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以九江和上饶为重点发展石墨烯产业,以南昌和九江为重点发展碳纳米材料产业以及其他前沿新材料。

第四章 重大任务与主要举措

瞄准发展目标,聚焦重点领域,推进新材料产品创新突破,通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设平台、优化布局、培育集群、智能化改造,实现规模倍增。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加快重点领域新材料的示范应用为重点,推动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服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第一节 健全自主创新体系

夯实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新材料领域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突破一批新材料领域核心技术。积极引导和协助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优质科研资源实现对接,围绕优势产业,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和科研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瞄准国际前沿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加速打通关键技术的研发、中试、产业化各环节的肘,缩短与发达国家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性能的差距,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开展“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研究,借助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实现材料制备全过程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精确控制。

专栏1 重点新材料核心技术突破工程

高性能铜基新材料重点开发先进铜材及铜基新产品环保节能和余热回收技术装备、再生铜资源高效回收利用技术、智能铜加工装备及信息化技术。

高性能钨基新材料低品位复杂钨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纳米级钨粉、碳化钨粉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与应用、钨及钨合金军工新材料开发。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及其应用领域开发,高放电比容储氢合金粉体及其应用领域开发,动力型镍氢电池材料品种开发,多稀土添加锆钇复合结构陶瓷制备关键工艺技术及其结构件的开发与应用,稀土磁制冷、磁致伸缩等新型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应用领域开发;可用于制备微型异性粘结磁性材料用高性能粘结磁粉制备技术;稀土固体激光材料并实现产业化;重稀土资源利用与精深加工新技术及应用。

其他稀有金属。超高比容钽粉开发与应用、高性能、超高纯钽、铌氧化物制备新技术、新设备开发与应用;超高纯高性能钽、铌靶材制备新技术与应用;无机盐废水物质回收与水循环利用技术和锂、铷、铯分离提纯新工艺及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及粉末冶金注射成型技术。对高纯、超高纯铟、稼、锗、硒、碲、铋制备新工艺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耐高温热塑性树脂基PESEKK/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研究水基挤出技术制备高纯氧化物膜片,开发氧化锆陶瓷膜片。

先进钢铁材料。研究环保型高品质冷轧优特钢带集成制造技术与核心装备

石墨烯。石墨烯材料生产制备,在电池电极、电容、薄膜晶体管、触控屏、传感器、半导体器件、涂料、导热材料等方面的合材料制备。

微纳金属材料。高纯微纳铁基粉体材料,实现微纳金属基粉体材料在高端软磁电子元器件的磁粉芯和5G通讯用高性能吸波材料中的应用。

有机高分子新材料。高分子减水剂和乳化剂、高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全印刷制备碳基透明电极,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高阻隔性高分子纳米合材料和高强度聚酰亚胺纤维隔膜。

高性能陶瓷材料。高性能陶瓷开发与应用关键技术,陶瓷材料的水基注凝成型新技术、等静压成型新技术、高性能功能陶瓷、高性能多空及纳米陶瓷开发等。

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完善创新链条的薄弱环节,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引导新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材料应用示范平台,围绕新材料重大产业化项目,展开产品生产、性能评价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链条式布局。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以网络化协作为纽带,以关键共性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协同开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应用为主要任务,在各领域积极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中试及工程化试验、材料应用模拟及检测、材料专业人才培训等工作,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

加快专利标准布局。加大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及前沿新材料标准的有效供给。围绕优势产业,引导、鼓励研发团队及企业积极申请专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园区,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等行业设计规范衔接配套。推动新材料产业国际标准跟踪转化,加快新材料标准国际化步伐。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优化提升优势产业链。立足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以下游市场应用为导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铜及铜合金产业链、硬质合金产业链、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链、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材料产业链、光伏材料产业链、高强轻型合金产业链、有机硅产业链、高性能纤维产业链等。推动传统材料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专栏2 新材料产业链优化提升工程

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紧抓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打造“原料—覆铜板—线路板—通信器件”产业链。

铜及铜合金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消费电子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为契机,不断推进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高效益迈进,延伸发展“电解铜—铜带、铜箔、铜线(杆)、铜管、铜合金—铜基功能性材料/结构性材料”产业链。

硬质合金产业链。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为主,大力发展硬质合金材料,打造“钨粉-碳化钨粉-高性能硬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涂层刀具”产业链。

稀土永磁材料产业链。紧抓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高性能钕铁硼为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集聚优势,积极提升产品的技术优势,打造“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链。紧抓轨道交通、高速铁路建设、新基建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基础零部件用钢,新能源汽车用钢等,积极打造“铁矿石—钢坯—高品质特殊钢”产业链。

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链。利用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打造MOCVD装备制造-MO源-衬底材料-外延片制造-芯片封装-应用产品”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材料产业链。打造“原料开采—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辅助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光伏材料产业链。围绕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打造“高纯硅料、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应用产品”,发展坩埚、逆变器、超白玻璃、TCO玻璃、EVA膜等配套产品。

高强轻型合金产业链。瞄准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应用领域的大量需求,集中力量发展铝合金产业链,打造“铝材原料—铝精深加工—铝及铝合金—高强度、韧性铝合金材料—铝塑复合材料”产业链。

有机硅产业链。打造“硅块—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下游应用”产业链。

高性能纤维产业链。重点发展玻璃纤维、高性能碳纤维等,拓展其在风电、新能源、汽车高铁、电子电器高强、高韧性、易成形玻璃纤维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原料生产—玻璃纤维—玻纤织物—玻纤复合材料—终端复合材料制品”产业链。

促进新材料应用推广。引导新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应用产品生产性能评价和技术创新,健全重大产业化项目合作开发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链条式布局。根据新材料技术成熟度、产品应用市场前景,筛选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对新材料生产企业的首批次销售环节给予支持。适时发布并动态调整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目录。搭建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加强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顶层设计,布局和推动特色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打造新材料终端应用产品示范应用推广链。

引进培育优势企业。鼓励重点新材料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比较优势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新材料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提升,在细分领域重点培育35家规模大、实力强的行业排头兵,带动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集中力量培育百亿级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推动篮彩购买app优质企业上市。针对重点骨干企业,强化战略规划、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帮扶服务,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第三节 促进绿色、智能制造

开展智能化改造。支持企业扩大智能装备投入,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我省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智能制造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我省新材料对新经济、新业态领域的支撑力度。

专栏3 智能制造升级工程

智能矿山。鼓励矿山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边、端架构,建立面向“矿石流”的全流程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将矿山大量基于传统 IT 架构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源,同时逐步推进传统信息化业务云化部署,实现矿山全流程的少人无人化生产。

智能冶炼和加工工厂。鼓励冶炼工厂采用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边、端架构,建立“平台协同运营、工厂智能生产”两个层面的业务管理控制系统,将企业大量基于传统 IT架构的信息系统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源,同时逐步推进传统信息化业务云化部署,实现企业全流程的智能生产和供应链协同与服务模式创新。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新材料企业围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推动园区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深化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和推广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第四节 搭建服务支撑体系

创新研发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成果的储备,重点将南昌、赣州打造为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高地,形成我省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技术强引擎。进一步推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切实发挥中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建设光电材料、有机硅等新材料领域创新中心。引导新材料企业与下游用户企业的双向对接,实现协同设计、研发、制造,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新材料众创空间,建设一批特色新材料企业综合孵化器。

检验检测平台依托省内已有测试评价机构,整合相关测试评价资源,建设江西省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提升全省新材料检验检测技术和水平。打造全省新材料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材料测试、检测咨询、风险评估评价、质量认证等服务实现新材料测试仪器及设备、测试需求和服务、测试人才和资质等共享,满足新材料检验检测公共需求,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新材料公共检测服务体系。

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在稀土功能材料、铜及铜合金等领域积累材料组织成分、工艺参数、服役性能等数据,对新材料产品、企业、集聚区、项目、标准、专利、成果、学术文献、专家等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加工,建立权威、开放共享的新材料数据库。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搭建涵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供需对接、数据咨询研究等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新材料仪器设施共享系统,实现关键仪器设施的在线互联与服务共享等。

专栏4 新材料产业服务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围绕稀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着力突破稀土绿色、高效、均衡、高值化利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以全球视野吸引凝聚优秀创新人才,构建稀土勘探、开采、提取、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的全链条集成创新体系,建成世界一流、国内最强的稀土研究机构,实现稀土高端应用方面的提升跨越。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围绕稀土磁性、发光、合金等功能材料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建设技术及应用推广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4中心,包含11个平台。重点攻克高端稀土功能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稀土新材料批量化制备的关键技术,前沿稀土新材料开发及应用技术等,形成集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孵化、测试验证和成果转移转化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

非金属矿物及制品科研创新平台。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以矿产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搭建非金属矿物及制品科研创新平台,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规模经济效益。

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依托赣州市计量检定测试所,筹建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按照覆盖钨与稀土产业“三全一前”(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链、全溯源链的计量需求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来建设,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提供全面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计量科技创新服务、计量技术资源服务、需求信息对接服务、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服务的体系。

国家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打造集检验检测、科技研发、标准制修订、质量论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为一体的铜产业领域国家级质检中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统筹协调

在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由省工信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间沟通和信息共享,统筹推进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各项重点工作。引导重点新材料领域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策划开发一批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产业竞争力的重大集成创新产品,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融合,推动军民共用材料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辐射。

第二节 营造发展环境

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机构,支持相关机构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产业研究咨询、重点新材料应用推广、标准知识产权布局和维权、产品展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服务,加强产业管理和产业发展预警,引导和促进新材料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成效。加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培育力度,策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会议和高峰论坛,打造江西品牌。对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等信息进行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第三节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填补国内空白、市场潜力巨大、有重大示范意义的新材料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统筹安排省级工业转型升级资金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重大项目建设。建立《江西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鼓励保险机构为新材料应用推广提供质量、责任等风险保障,增强下游应用企业信息,提高新材料产品应用积极性。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新材料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投资基金投向新材料重点领域。引导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新材料创投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政府性基金。充分利用多种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第四节 强化引智引才

支持引进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和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培养一批工学、工程研究生,培育一批产业工人、技术骨干与创新团队。支持高校设立一批高水平材料类学科专业。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产学研合作共建博士后流动站,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建立人才定向培育体系,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建立大中专毕业生见习基地,促进毕业生成才与就业。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专家院士行等多种活动。

第五节 促进合作交流

引导省内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企业“走出去”,加强与省外优势企业交流合作,对标新材料领域先进企业、工业园区,积极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具有国际性、全国性的论坛、会议和大型展会,提升企业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新材料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


附件

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环境评价相关要求,全面评估“十四五”时期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规划协调性

规划在宏观政策上,符合国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定位、布局和选址上总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等要求。规划发展理念符合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南昌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0-2025年)》等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规划发展目标与江西省区域发展、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划相符。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

江西省可利用土地资源较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在确保优先给予规划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前提下,江西省土地资源可以支撑规划实施,需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施“节地增效”行动,企业“亩产论英雄”、工业“标准地”、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江西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年际和年内变化较大。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64.9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是全国的1.7倍,属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多数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30%以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工业用水需求足以得到保障。

统筹考虑能源双控约束,保证工业发展能源需求。全省及周边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完全能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总体来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保障规划实施。

第三节 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的实施会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排放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可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推动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和技术设备更新,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避免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破坏,促进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第四节 加强环境保护举措

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要求,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咬住污染物总量减排不放松,确保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新上项目腾出总量,千方百计挖掘总量潜力,对占而未用的总量指标予以收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优化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清洁能源、重视固废利用、污染集中控制、污染物达标排放为主要手段,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针对温室气体减排、低碳生产、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前瞻性布局,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助力实现我国碳中和的远景目标。

相关附件:
  • 江西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